●《农夫皮尔斯》是一首典型的头韵体宗教讽喻诗,其中也不乏现实主义的细节描写和对社会腐败及时事的针砭。
兰格伦的《农夫皮尔斯》无疑是中世纪最伟大和最有影响的英语诗歌之一。现存该诗的中古英语手抄本就多达50余种,仅次于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自从w.w.斯基特于1866年撰文首次论证这部中古英语长诗具有A、B、C三种版本形式,并认为它们都出于兰格伦之手以来,这个观点至今已被广大学者所接受。A文本由序曲和12个诗节所组成,共有2,567行,全诗没有结尾。B文本是对A文本的彻底改写,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8个诗节。C文本又作了进一步修改,调整全诗结构,补充新内容,并在文字上有大量增删。它包括序曲和22个诗节,长达7,357行。在三个不同版本形式中,B文本文学价值最高,影响也最大。罗怕特·克劳利于1550年首次用活字印刷的正是B文本,虽然当时他也知道其它手抄本或文本的存在。由于这个原因,该文本为斯宾塞、马娄、莎士比亚、弥尔顿等著名英国诗人所熟悉,并对他们产生过重大影响。直到1813年,托马斯·惠特克才将C文本首次付印。1824年,理查德·普赖斯又在编辑托马斯·沃顿的《英国诗歌史》时发现了该诗原始文本的存在。于是斯基特在1867年将A文本的手抄本也一并付印出版。
《农夫皮尔斯》是一首典型的头韵体宗教讽喻诗,从头至尾采用了梦境说教和象征讽喻的手法,但其中也不乏现实主义的细节描写和对社会腐败及时事的针砭。全诗分为两大部分,共由八个梦幻和两个梦中梦串联而成。在第一个梦境中,主人公威尔窥见了14世纪英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一位名叫“神圣教会”的绝色女子教导他要追求真理,并让他看“奖赏”与“虚伪”流产的婚礼闹剧。国王力劝“奖赏”和“良心”结婚,但遭后者断然拒绝。在“理智”的坚持下,“奖赏”终于受到监禁,但随即便有国王的幕僚、法官和忏悔神父前去抚慰献媚。诗人在第二个梦中看到“理智”的布道使“七大罪孽”纷纷忏悔。“希望”吹起号角,催人们去寻找真理。可担任向导的农夫皮尔斯必须先耕完他的半亩地,于是他分配大家工作,并召来“饥饿”惩治那些好吃懒做的无赖们。但皮尔斯因与一名教士对真理送来的赎罪券发生争执,一气之下将赎罪券撕毁,决心不再为尘世的幸福去劳累,而要献身于祈祷和忏悔。在第二部分的一系列梦中,威尔长途跋涉去朝圣真理,逢人便打听“善”、“中善”和“至善”的住处及含义。“思想”、“神学”、“勤学”等讽喻人物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这三者作出阐释,终于使诗人明白“善”就是辛勤劳作,洁身自好的“积极人生”,而“中善”除此之外还须献身基督,普施善行,以达到“冥思人生”的境界。“至善”则是惩恶扬善,行使精神权威的“主教人生”。最后“良心”发誓要走遍天涯去寻找象征统一教会的农夫皮尔斯,全诗以“良心”祈求上帝恩惠的呼喊声唤醒威尔而结束。
第一部分中最精彩的段落要数《序曲》和第五节。威尔浪迹天涯,探访奇闻,在莫尔文山上落入梦乡,看到了位于“真理”高塔和“虚伪”地牢之间的“俗世”平原。芸芸众生们在那儿忙碌地追名逐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贪婪的教士和僧侣,他们狼狈为奸,用行骗和贩卖赎罪券来搜刮民脂。接着威尔又看见国王登基和执掌朝政的情景,它转眼间变成了一场老鼠议会的闹剧,将当时的英国政坛形象化地表现为群鼠利欲熏心,恶猫肆意横行。最后叙述者的目光再次回到“俗世”平原:那里尽管有无数律师在“口若悬河,阐释法律”,但尘世间依然纲纪废弛。在第五节中,代表基督教教义中“七大罪孽”的骄矜、肉欲、嫉妒、忿怒、贪婪、饕餮和懒惰——登场,忏悔自己欺世害民的种种劣迹。诗人对于这些讽喻性人物的性格刻画既准确又俏皮,许多生动的细节描写在600多年后的今天读来,仍使人觉得它们真实可信,就像发生在自己的身边。
第二部分是诗人对于中世纪深奥神学理论的一种讽喻性阐释。顿悟的威尔决心步皮尔斯的后尘去朝拜真理,探求善、中善和至善的蕴义。在故事情节中,思想、理智、勤学、学问、圣典等各种表示内在和外在抽象概念的人物频频登场,他们或夸夸其谈,或插科打诨,或矫揉造作,与威尔攀谈交往,论争辩诘,使原本枯燥乏味的伦理说教平添了几分趣味。贯穿于众多梦幻始终的一条红线是主人公的人生探索:一开始诗人将威尔认同于俗人中的代表豪金,直到威尔在游历和梦幻中开阔眼界和冥思顿悟之后,诗人才最后将他含蓄地升华为良心,从而圆满地完成了他的人生探索。
《农夫皮尔斯》的艺术成就和思想内涵远远超过了文学的范围。14世纪末英国农民起义的领袖就曾引用该作品中的诗句来作为革命口号。从14至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中,许多代表人物都曾直接或间接地提到过这部作品。因此无论在文学、历史和宗教等研究领域中,它都是一部必读的作品。